《器子》熱映掀話題:從銀幕暴力探討非法器官交易的真實面貌/ Organ Child: From Cinematic Thrills to Real-World Illicit Trade
- Dylan Tang
- 20 hours ago
- 2 min read
臺灣犯罪動作電影《器子》近期熱映,首週票房突破800萬新臺幣,迅速成為新片票房冠軍。該片由導演簡學彬籌備十年,集結張孝全、李沐、婁峻碩、薛仕凌、小春、林映唯、黃健瑋、游安順等實力派演員,透過動作與情感交織的劇情,引發觀眾對非法器官交易議題的廣泛討論。
其中,張孝全長達7分鐘的車內獨白戲被觀眾譽為最催淚橋段之一,他以飽含情緒的演技詮釋角色多年來的壓抑與傷痛,讓不少觀眾當場淚崩。電影不僅以娛樂形式呈現,更提供一個切入嚴肅議題的契機。

中國非法器官交易的現況與挑戰
近年來,中國非法器官交易問題頻繁見諸媒體。根據《美國器官移植期刊》(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)於2023年發表的研究,上海仁濟醫院曾有醫師將早產嬰兒腎臟移植給成人,引發國際倫理爭議。此外,《衛報》(The Guardian)報導指出,湖北省襄陽市部分醫療機構涉及嬰兒販賣與非法領養行為,加劇對中國器官來源不明的疑慮。
雖然中國政府於2015年宣布全面停止從死刑犯身上摘取器官,轉向依賴自願捐贈制度,但根據《自由亞洲電台》(Radio Free Asia)報導,政治與財富精英仍可透過軍方醫院獲取器官,使得改革難以真正落實。根據英國非營利組織《自由聯合》(Freedom United)的資料,中國非法器官摘取產業每年估值高達10億美元,受害對象多為少數民族與宗教團體,聯合國人權專家亦曾對此表達嚴重關切。

全球合法器官移植的實踐與倫理
對照之下,全球多數國家已建立完善的器官移植制度,強調自願、倫理與透明。例如,美國自1984年通過《國家器官移植法案》(National Organ Transplant Act)後,明文禁止器官買賣,僅允許透過登錄與審查機制進行合法移植。
臺灣方面,根據衛生福利部器官捐贈與移植登錄中心資料,每年約完成數百件器官移植手術。臺灣施行嚴格的捐贈者審核與倫理審查程序,保障捐贈者意願與受贈者安全。
《器子》以犯罪題材為包裝,實則直指社會邊緣與體制黑暗。在娛樂消費之外,電影所揭示的真實議題成為觀眾共鳴與延伸討論的起點。無論是對非法器官市場的揭露,或對合法制度的反思,《器子》都證明了一部電影如何成為引發社會對話的文化槓桿。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