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Yan Chang

莊凱勛成為父親後,看待表演又不一樣了 / Kaiser Chuang knows how to act more relaxed after being a father



面露兇狠、內心詭譎,詮釋過許多陰暗角色的莊凱勛,私底下卻與所飾演過的角色大相逕庭。他不僅是一位演員,更是溫暖的好爸爸;這幾年經過表演路上的洗禮,加上晉升成為爸爸的心態轉變,讓我們看見一個在表演上、生活中,不一樣的莊凱勛。


當演員可以做很多事


生長在農村家庭的莊凱勛,小時候的他會到田裡幫忙插秧,也會到渠道水裡面去玩,看盡農工社會的他,當時有很多想從事的工作「後來,發現你想做的事情太多了,直到你遇到表演的時候,你才發現說,哇!我只要當演員,我就每一個行業我都能做了。」莊凱勛說。



這份想探索、經歷每件事的心情,埋下莊凱勛成為演員的種子。「小學以前我的個性甚至有點自閉,很害怕開口說話。年輕的我很陽剛,一直在改摩托車、打撞球,覺得看舞台劇這個行為太文青了,18歲前連一齣舞台劇都沒看過。」莊凱勛說。


人生就是這樣,你沒想到會發生的,卻「噗通一聲」,把東西丟到你眼前。「高中因為不愛唸書,索性玩社團彈吉他,開始接觸表演,從此開啟自己外放的個性,學著去跟人接觸交流,可是那時只知道自己喜歡表演的感覺,我並沒有覺得一定要成為演員。我沒有其他專長,大學直接鎖定戲劇系,因為唸戲劇系帥啊!」莊凱勛說。


選擇權都能從被動中找到


從北藝大戲劇系畢業後,莊凱勛從臨演做起,陸續演出多部舞台劇、電視劇和電影,從無人知曉到角色被大眾看見、打動觀眾內心,這個過程是許多演員必經的「被動」狀態,等選角、等演出、等播出、等觀眾反饋,在這個過程中,不免讓許多演員質疑是否要堅持下去,莊凱勛則認為:「所有的選擇權都是從被動中找到的。」



當看見作品引起觀眾的共鳴,也讓自己從中獲得感動,莊凱勛開始確信,表演是他和世界、人們溝通的媒介,雖說被動,但在經驗一齣齣的表演後,便能找到屬於自己獨特的創作方式,開始知道如何跳開劇本,讓劇本「活起來」,找到有機的地方,學習和導演溝通、共同創作,這無非也是當演員「主動」的層面。


「寫信」靠近角色


演過許多社會議題的類型片,包含照顧自閉症弟弟的哥哥、同性戀單親爸爸、亦正亦邪的老鳥警探,也演過許多心理扭曲、陰暗的角色,諸如變態房客、行為爆烈的刑警,這些角色都使莊凱勛在步入三十歲時,一一搬上螢幕為觀眾留下深刻印象。


他娓娓道來,自己是很靠情緒和感覺在走角色的演員「接觸一些比較吃重的角色,或許是有疾病、或是有很多內化的戲的角色,我會在開拍前寫一封莊凱勛寫給角色的信,另一封寫角色寫給莊凱勛的信,透過書寫的過程當中,去靠近我的角色。」莊凱勛說。


(圖/美國女孩 American Girl fb)


許多演員都會在表演前做演員功課,目的是為了讓自己開始和角色交流並「更貼近他」,莊凱勛的方法是透過「寫信」來和角色對話,特別是電影更需如此,因為電影是抓某個角色的人生片段,帶到觀眾面前,這也代表演員接收到時,前後人生經驗需要自行補足,於是透過自己寫的信,在開拍時遇到「空隙」時,就拿信出來看看,就能把角色呈現的更具體。


演戲就像交換禮物


莊凱勛更形容詮釋角色的過程,就像「交換禮物」。演員遇見一個角色,就像是遇見一個陌生人,和他開始交心、當朋友,並讓他的靈魂慢慢注入自己體內,可能會因此學會一項技能,或是經歷一段自己壓根沒體驗過,這輩子可能也沒機會體驗的過程「演戲的過程好像在交換禮物,戲散了之後,不會說他(指角色)就再見了,一定會有東西留在你身上,那是他給你的禮物。」莊凱勛說。



成為父親後懂得放鬆表演


去年底上映前就引發討論的電影《美國女孩》,可說是莊凱勛私下的縮影,在劇中他飾演一位為家庭辛勤工作的父親,對待孩子雖嚴厲,但卻處處關心、疼愛。


(圖/美國女孩 American Girl fb)


卸下演員身份,在生活中,莊凱勛是一位滿懷父愛的爸爸,有時能在社群平台上看見他與孩子們的相處,細心陪伴他們成長的每個片刻,也能在他成為父親之後,看見在表演上的他「不一樣了」,有種說不清的通透感,似乎是更放鬆地去看待表演了,這份回顧過往後所蛻變而來的雲淡風輕,讓莊凱勛決定享受當下,體會生活中、家庭中的美好,表演便不再只是透過藝術欣賞、閱讀觀看,而是品味生活,愛生命中出現的小生命、家人們,內心留有這樣的溫暖,便能更踏實的擁抱每個新角色。




圖片來源:莊凱勛 Kaiser - Chuang fb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